太极拳的技击和养生 陈雄:太极拳桩功( 二 )


单练桩功的桩式有:无极桩、浑圆桩、马步桩、弓步桩、并步桩、川字桩、开合桩、升降桩、跟劲桩、独立桩等等 。 以上桩功又分为静功桩与动功桩 , 静功桩诸如无极桩、浑圆桩等 , 动功桩诸如开合桩、升降桩、跟劲桩等 , 马步桩、弓步桩、并步桩、川字桩等有静功、动功的不同练法 。 若习拳者单靠看书解说而练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, 最好是有明师言传身教 , 才好心领神会 , 才好习练到位 。 譬如有些拳书上讲解马步桩的要领是:悬顶松腰 , 含胸拔背 , 尾闾中正:两腿屈膝半蹲 , 重心落于两腿之间;贴于脊气一吸背 , 一呼沉于丹田;敛气凝神 , 力求自然 。 据我所知 , 有不少练了十几年太极拳的爱好者 , 不知如何去体悟站桩时的松腰胯状态 。 若经明师一番指点 , 自己又亲手抚摸明师行功时腰、臀的骨肉变化 , 那么就不难感悟到松腰胯是怎么回事了 。
从浑圆桩和马步桩的差别来谈谈静功桩和动功桩 。 浑圆静功桩(简称浑圆桩)和马步动功桩 , 虽然从外表看仅仅是架式高低之差别 , 但实际练法上差别很大 , 存在完全不同的功理 。 浑圆静功桩初练一个月会有酸痛感 , 但接着就是强调轻松自在 , 适可而止 , 排除杂念 , 意识入静;练浑圆静功桩过程中以炼意入静为主 , 不能看电视 , 不能听音乐 , 相当于静功的盘足坐法 。 马步动功桩 , 讲究逐步加大强度 , 忍住肌肉酸痛到无法忍耐为止 , 练时会浑身发热、出大汗 , 气感很强 , 气血急行肢体皮表经脉 , 气沉丹田 , 松至脚底 , 是气生力、力生劲的武学内家拳之一 , 以练内力内劲为主 , 所以练的时候可以看电视 , 亦可听音乐 。
太极拳内功的正确练法 , 应该是先练静功桩守丹田 , 形成意气和谐合一 , 内气畅通并增强 , 或通周天 。 接着再开始练动功桩 , 掌握内气的运行运用 。 有些人急于求成先练动功桩 , 但到后来体质弱者难以提高 , 就是因为内气不足 。 气感强不等于身体好、内气强 。 对于初学者可以先练无极静功桩(简称无极桩)6个月 , 守静、炼意、理气、养神;然后再练浑圆静功桩守丹田 , 疏通经脉 , 活跃气血 , 周天内通;接着可以改浑圆静桩为马步动桩、弓步动桩等 , 练行气法 。 修炼太极拳内功需要掌握平衡 , 否则 , 盛极而衰 , 因小失大 。 浑圆静功桩练过头 , 会食欲减退 , 气血虚弱;马步动功桩练过头 , 亦会:仕火食气 。 因此静功桩需要配合体力运动 , 而动功桩也需要静养功配合 , “性命双修”是太极拳必修的终极 。
练桩功有什么具体功能作用呢?本人粗略归纳起来有四个 。 一是提高身体下盘的稳固性 , 二是同时打下了利用地面产生反坐力的基础 , 三是养内气加大丹田能量 , 四是练就动中犹静的本事 。 心静神自宁 , 神宁心自静 , 心静气自行 。 没有内静 , 肢体骨肉难以内松外柔 , 在练拳中难以渐渐退去本力 。 站桩时首先要心静体松 。 只有松得开 , 才能沉得下:只有沉得下 , 沉至脚底涌泉穴贴地 , 才能产生反坐力蹬撑起来 , 像千斤顶力撑汽车底盘一样 。
据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, 站桩者常见的毛病之一是下落时松沉度差 , 站起时上身用力冲起 , 没有完全做到蹬撑主力来源于脚底涌泉穴 。 站好桩需要理解“轻”和“沉 ”的道理 。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按马国兴先生所写的<论双重》一文所说 , 在玻璃鱼缸中做个实验: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水中 , 石子慢慢落到缸底 , 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“沉”;石子落到鱼缸底部则不动 , 这个现象是”重” 。 将小木屑按至水底后松开 , 木屑渐渐升起直到水面 , 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“轻”;木屑上升到水面则不动 , 是为“浮”的现象 。

推荐阅读